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
阳泉新闻网 >> 专栏
【人间小品】村里人的快乐
◆葛燕红
发布日期:2022-12-15 06:11
来源:阳泉晚报

  入冬前,婆婆叫儿子拉她回村,把屋后面的两垄萝卜刨了回来。两笸篮,正好一担。萝卜长得白白胖胖的,放在缸里,藏在西窑里,够她一冬天吃了。她也吃不了那么多,拿出些来给周围邻居。为了不让婆婆种地,儿子们都不吃她种的菜,就这样,还是阻止不了她回村种地的心思。80岁的老人,两条腿疼得变形,想要回村里上地,得吃上止痛片。大块地托侄儿种,剩下屋后那一小块地,怎么也舍不下。玉米、萝卜、葱、白菜,每样种一些,也是从秋天收获到冬天,小小的自给自足和满足感能填满她内心所有的失落。

  其实挺理解婆婆的,我认识许多和她一样深深眷恋农村的人。跟婆婆比起来,他们对土地和农村的热爱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近乎偏执的守护与快乐,我们无法体会。

  那天,打通了郑大姐的电话,她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怎么不来山上啊,大姐好寂寞!”后来才知道,郑大姐的丈夫去世了,她一个人住在山里。我们姐妹每年春天去郑大姐的山上摘槐花,没等槐花开,郑大姐就挨个打电话,邀请大家过几天上山。郑大姐家在街上村承包的山上种了好多槐树,文学社的姐妹、老年大学的同学都是受邀的对象。每年摘槐花的季节,她最忙也最开心。客人走了一拨又一拨,她忙着做红稠饭、包槐花馅饺子、拌一桌子凉菜,谁要是给她买了东西,她就嗔怪不停。那次我们抬了一卷宣纸上山,给她画画用,她记了一年又一年,见一次说一次。春天是槐花,夏天是金银花,秋天有杜仲,她和丈夫种了满山的宝贝,自己也不急着采了卖钱,就愿意呼朋唤友进山里热闹。

  我们不会安慰人,但想到郑大姐依然精神矍铄地走20多分钟山路下山接我们,便放心些,知道她自有办法开解。我们只是单纯拜访,却又变成了郑大姐忙里忙外坚决要求必须留下来吃饭。烙葱花饼、炒笨鸡蛋,一顿忙活,一桌子可口的饭菜又一次俘获我们的心。还有郑大姐的猫啊狗啊鸡啊鸭啊,都聚在屋外,乖乖地,也不进屋,她走到哪儿,就忠实地跟着到哪儿,每一只都有自己的名字。画画、写诗、喂动物,77岁的郑大姐在山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拖累儿女,也不稀罕山下儿女们给的富足、舒心日子,她在种了20多年树的山上,甘心当“山大王”。告别时,她单手叉腰,和那只特别厉害的狗站在路中央,另一只手和我们挥别,那份自在,是任谁也给不了的。

  另一个这样的老人是吊沟的老王。吊沟,我去过多次了,但每一次去,都会被已六七十岁的老王震撼。老王是个极浪漫的人,在一个人的村庄,种玉米、红薯、蔬菜,种小麦、油菜花,房前屋后种了苹果树、香椿树、花椒树……一年到头都有收成。他用玉米在院墙上排列出“中国梦”,小麦苗种成了五星的样子,丝瓜、南瓜、葫芦上也刻上了“中国梦”,老北瓜、小西瓜和南瓜摆成了花瓣的模样,春联上的字歪歪扭扭,是他自己写的“唱好国歌”“升好国旗”。是的,十多年来,他坚持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在小院里升国旗。三年前,我们一帮人还在国庆节早上摸黑上山,和老王一起升国旗。在老王充满农民特色的浪漫小院,可以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我们列队看着东边泛黄、泛白,国歌声中,国旗与旭日冉冉升起,那时候,老王的眼里泪花闪闪。那于他,定是幸福的时刻。

  回村里整修一处院落,体验田园生活的人越来越多,而郑大姐、老王和婆婆他们才是真正懂农村的智者,土地是自然循环生生不息之源,他们离不开,并乐在其中。

主管:阳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主办:阳泉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03
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60号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0353-6658025 邮编:045000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