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的别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23年后,我回来了。平定已有了大变化。 回来时,一场细雨将平定县城洗刷得清澈美丽,天是蓝的,云是白的,绿树青山,高楼大厦,再也不是23年前的旧模样。那时的平定,尘土飞扬,拉煤车呼啸而过,撒下漫天的迷雾与尘埃,城里到处是灰黑的煤炭色调,穿一件衬衣走过街道不久便会面目全非,才明白那时的平定人为什么总是喜欢夸张的红、黄、绿……时隔23年,平定县城变得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平定的旧城还在。离开前,郝说带我去看看。 狭小的街道,古朴而典雅。走在用方形石块垒砌而成的路面和桥上,仿佛回到了车马喧嚣、人来人往的古时。一些旧式民居还完好地保存,有尖顶有平顶,造型精巧,错落有致。就连青砖围起的墙面也多有花边装饰,很是讲究。那巷道,蜿蜒地通向住户,幽深而高远。院落里整洁利落,一面照壁威严若好客的尊长,亲切中透着憨厚。在旧城,似乎有了穿越的感觉,猛然间仿佛回到了久远的或叫石艾或叫广阳或叫平定的年代,所有的故事,永远是“山西老西儿”浓浓的味道。 旧城里,圣庙依然完好地保存,只是已经变成了一所学校。许多地方也已盖起了新式建筑,一处雕梁画栋的门楼保留下来,走近看,才知这里已经变成一所幼儿园。平定人把眼中最美的地方留给学校、幼儿园,足见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子女的关爱与呵护。 脚下的石头路和石拱桥,历经沧桑,却坚固耐用,如同岁月老人,向后人道说着时代的变迁与骄傲。行走于这座有着成百上千年历史的石桥上,心里由衷慨叹古人的诚实与智慧。他们慢节奏地生活,却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后人留下了永恒。这里有阳春楼、榆关门、天宁寺双塔,曾经的淮阴侯韩信下赵驻兵处,依稀能够听到战马嘶啸、兵刃相接的声响。这里也曾发生过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他们的抗战故事永载史册。还有窦瑸、石评梅等名人的足迹,无不彰显出平定的历史、人文与内涵…… 只可惜这里的许多房屋及院落已经面临坍塌倾倒的危险。而那些镶嵌在旧城中的许多现代建筑,其上散乱地飘落着广告横幅,在缺损剥落的水泥墙面上,东倒西歪,七零八落,显然与崇尚建筑之美的旧城极不协调,甚至有些令人痛惜。旧街多是卖菜、卖布匹、卖寿衣、保健按摩、住宿旅店的场所。人们都在时髦地追求更高更大更好,撇下这祖先留下的痕迹,任欲望成为脱缰的野马。 我提出想去看看郝当年就读过的平定中学。他说“肯定变了”,但还是带我一路寻去。一到校门口,郝就连连挥手,走吧走吧,原来的痕迹一点也没有了。看得出,骄傲中有些伤感,毕竟物是人非,少小离家老大归,一切都改变了,时间对他说,“你也只是家乡之外的游子了”。 想当年,郝就读于平定中学。毕业后便去县城水泥厂打工。恢复高考后,老师和同学劝他参加高考。他说心里没底,毕业两年多了,怕不沾(山西话,就是行的意思)吧?老师和同学说:“你不沾就没有人沾了。”但他还是没有把握,高考填报志愿,只报了个大专。成绩出来后,那年全县一共考取三人,他在榜首。幸亏那时大学是由高到低录取,他被长沙工学院也就是国防科技大学录取,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的国防单位工作。现如今,他已经退居二线,终于可以清闲下来,更多地亲近故土了。我问他,觉得旧城好,还是新城好?他不愿评说,只是换作浓浓的山西口音平静地说:“平定县过去哪有这么多人,这么多人一下子涌进城里,不盖高楼大厦人住哪里咯?”可是我却说,既然平定县的旧城保留下来了,没有因追求现代化而遭毁坏,终究是对历史的尊重,何不将它恢复修缮,让历史照耀现实,让老祖宗的传统文化指点未来? 遗憾的是,现在的民居已经没有了地域特色,不仅仅是山西,全国各地都是一样。只是便宜了开发商,他们可以省去许多设计费,一张图纸走遍天下,东西南北一个模样儿,失去了昔日的地方特色与建筑美感。 时间老人是公平的,他不为任何人停留。23年,既长又短。可是,230年又能怎样?也就是过眼烟云,弹指一挥间。看看平定县城周边的冠山、娘子关、固关,还有韩信当年的试剑峰……能够留下来的都是历史,所有的时尚与浮躁只会昙花一现,在历史的烟云中消失殆尽。 23年于我,后生长大了,老人离去了,新的生命还在不断降生。我只是平定的儿媳妇,我的公婆在我认识郝之前就已谢世。但郝的姥娘(外婆)和大爷大妈我都见过,而且当时都还健壮。可23年中,他们一个个全都离世了。想着那些熟悉的音容笑貌,现如今却静静地躺在泥土之中,留下后生们竖起的墓碑,芳草寂寂,青山为伴。面对亲人我不敢提及,害怕那道刚刚垒砌起来的堤坝突然坍塌,泪水终会冲垮内心深处凄迷的思念。而我,只是匆匆过客,面对永远的失去,又能做何等安慰?所以,不要提及,陪伴就好……祭祖时刻,上苍将最好的天空送给我们,天蓝得出奇,白云变幻着模样,若奔马,若飞龙,让心中的悲凉有了些许释然。莫非是苍天在告诫人生真谛:不为生喜,不为死悲,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匆匆过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只是历史尘埃中的泥土,游走了一个时期,总有回归的时候。 23年后重返平定,高兴于它的变化,百姓富庶了,空气洁净了。平定是一个文化名城,因为有文化才会有传承。就如冠山,它不仅仅是供游人观赏游玩的天然氧吧,更是书院文化及儒、释、道精神的圣坛,这里的夫子精神代代相传,崇尚真、善、美,必将福泽平定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