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
阳泉新闻网 >> 钩沉
瓢饮亭前说礼乐
□王世茂
发布日期:2024-01-24 09:30
来源:阳泉晚报

  人们今天说的冠山文化景区,是以冠山书院为中心的庞大的建筑群,包括十六处文化含量很高的景点,依山势分布在三个平台上。其中,第一平台有资福寺、乐楼和西侧瓢饮亭。

  资福寺西南有深涧,上有登山要津石桥,民间称其为状元桥,可见这是书院建筑的组成部分。桥旁的井内原有清泉一泓,井边立一巨石,石上有清初爱国哲人傅山先生篆书题刻的四个大字“礼周瓢饮”,故为其筑亭曰“瓢饮亭”。

  “瓢饮”一典出自《论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句话中,孔夫子赞扬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最“贤”,虽然生活简朴,仅有一箪一瓢一陋巷,他却安贫乐道,一生追求儒家理想,从而享受精神之乐。古人唯恐学子不明此意,便在冠山夫子洞的石柱上题刻楹联:“于此寻孔颜之乐,超然得山水真机。”这样还怕你不注意,又特意在第二平台通往第三平台夫子洞的半山腰题刻“寻孔颜乐处”。三个平台上下贯通,反复强调“孔颜之乐”,这才是冠山文化的精髓所在。

  站在瓢饮亭前仔细思索,冠山资福寺对面的乐楼、西边巨石上题刻的“礼周瓢饮”,这不正是乐楼楹联中的“分明俗说十三经”吗?“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古代中国的典章制度、社会伦理和心性修养等诸多层面。随着时代的变迁,礼乐内容虽不尽相同,但中心意涵和核心区域却始终保持稳定。近代以来,当制度化的儒家解体后,好多学者都以西方学科制度和观念接引传统礼乐文化。建构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时,传统礼学逐渐分属于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而传统乐学则分属于美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领域。这种现代性分化,导致我们对于传统礼乐的认识产生了严重分裂。由此可见,传统礼乐的一体性论述,如何在现代学术中获得符合儒家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乐,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礼”偏重于从外在行为上规范人,用制度去强制人、管理人,让人们理智地去遵守儒家训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乐”则注重内在、注重情感,注重潜移默化地感染人、影响人。礼乐配合,使人们内则无怨,外则不争,使社会呈现一种所谓内和而外顺的“礼乐之治”。总之,礼与乐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各美其美;同时,二者又互相联系、美美与共。

  冠山文化从第一平台的“礼乐之教”出发,上到第二平台,以崇古书院为中心,包括科名坊、左丞石庵、仰止亭、道脉坊等,强调的是教育内容:“新德、广业”;再到第三平台,以高岭书院为中心,包括夫子洞、焚化字纸池等,都紧紧围绕儒家的“仁德”思想教化学子。整体强调儒学的核心:教人如何做人。

  古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游学和研习冠山文化,就必须读懂《论语·八佾第三》的第三章。原文如下: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段话大意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礼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

  《论语》这一章,是经典中的精彩章句。而平定冠山书院的文化价值,也正是对这一经句的极好解读。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看来,冠山书院就是要让人们把《论语》这部”案头的经典”与“地上的文章”紧密结合,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从儒学的外表“礼”“乐”逐步攀登高峰,接近儒学的核心“仁”。

(编辑:王宁 韩璐 责任编辑:白洁)
主管:阳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主办:阳泉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03
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60号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0353-6658025 邮编:045000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