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地域特色,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保护传统村落就是留住游子的那份牵挂,留住中华文明的根。平定县作为千年古县,辖区内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约占全市传统村落总数的80%。近年来,平定县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着力加强平定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地走访,找出问题症结 检察官们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进行全覆盖式的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脉络、整体风貌、基础设施等情况,综合采用拍照、摄像等先进技术以及制作询问笔录等方式收集、固定和保存证据,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在传统村落主要出入口未设立传统村落标志牌。设置标志牌有助于提高地方和村民的重视程度,增强自豪感,让传统村落成为地方的一张名片,助于旅游推广。但经走访调查发现,平定县多个传统村落均未按《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的规定设置传统村落标志牌。二是传统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例如屋顶破损、承重柱开裂、外墙严重腐蚀等,既影响外在的观感,也影响建筑的寿命。三是部分文物保护不力。个别乡镇的历史展览室,未创建良好的文物收藏环境,室内历史文物直接裸露在空气中,浮尘厚重,不利于文物保护。四是部分传统村落历史原貌受损。部分乡镇在传统村落修缮方面未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例如将地板翻修为现代瓷砖、将传统建筑破损青瓦修缮为黄色琉璃瓦以及在传统建筑墙面设置广告牌等,影响建筑的整体风貌。五是传统村落内古树有损毁风险。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有极大的观赏价值,但多个传统村落古树木未得到有效保护。个别乡镇古树已经严重倾斜,一旦倒伏,古树及周边文物均存在毁损风险。六是多个传统村落存在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影响本村人居环境。七是部分传统村落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由于传统村落受到建筑材料、历史条件和技术手段等的限制,普遍存在耐火等级低等问题。多个乡镇均存在电线随意缠绕、在传统建筑院内随意堆放杂物等问题,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开出“良方”,着力解决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平定县检察院通过诉前磋商、公开听证、诉前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相关行政机关厘清职能,形成保护合力,为传统村落健康发展开出“公益检察良方”。同时,该院积极延伸办案职能,利用大数据发现案件线索,并推动相关部门采用数字化手段对传统村落进行有效保护。截至目前,平定县检察院共办理涉及传统村落保护案件22件,督促保护传统建筑100余处、保护各类文物设施20余处、消除消防安全隐患10余处、保护古树10余棵,设立了34个传统村落标志牌、清理垃圾1200立方米,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显著效果。此外,检察院通过开展“回头看”行动跟进调查,确保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形成长效保护机制。 更新理念,以治理促发展 针对如何在传统村落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的问题,平定县检察院邀请文保专家、文保单位、所在地村干部等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会同主管部门召开圆桌会议,最终形成了“以传统村落保护提升旅游品质,以旅游收入反哺传统村落保护”的综合治理体系。平定县检察院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优势,强化公益之诉、督促之诉、协同之诉,在个案办理基础上协同促进综合治理,提升文物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水平,真正实现从治标走向治本,使村落留得住乡韵、人们记得住乡愁。同时,形成的典型案例、工作经验也多次被新闻媒体转发,起到了引导、宣传作用。 今后,平定县检察院将继续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持续深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会同相关行政机关,形成保护合力,让“留住‘乡愁’”检察公益诉讼品牌在检察蓝中熠熠生辉,为平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力量。(刘臻臻??陈晶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