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新闻 热点专题 综合要闻 日报 晚报 评论 文苑 交通 摄影 看乡村 专版 市场
阳泉新闻网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奋力谱写中部崛起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4-04-23 06:46
来源:山西日报

高建生

核心阅读
  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是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要在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的过程中,结合山西发展实际,抓住机遇、主动作为,以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的新作为,为服务和助推中部崛起战略取得新成效作出新贡献。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作用举足轻重。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部地区“要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这不仅为中部地区发展擘画出更清晰的“路线图”,也为在“衔接”“融入”“支撑”中凝聚发展合力,奋力谱写中部崛起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强化“衔接”“融入”“支撑”的发展合力作用,是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通过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推进更高起点上的中部地区崛起,对发挥区域战略协同效应至关重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
  从战略衔接上看,中部地区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有助于中部地区与其他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区域重大战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条件谋划、部署、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落脚点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升。中部地区特殊的区位优势与产业结构,决定了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既可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推动长江、黄河流域上下游产业分工协作,增强产业集群效应,又有助于更好吸引发达地区产业创新资源,实现中部地区与其他战略发展区域合理分工、优势互补。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上看,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是增强不同区域发展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反映。进一步推动中部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中部地区与其他发展区域的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与完善。另一方面,也能够畅通国内大循环,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从区域协调发展上看,强化区域发展战略衔接、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是促进区域协同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阶段,不同区域发展的“统筹”与“协调”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条件合理分工、优化发展。尤其在产业发展等关系区域重大战略布局上,更需要结合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科学定位区域发展重点,在优势互补、发展创新、服务共享、生态协同的过程中,以重点区域带动全局发展,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质量,形成更高水平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并逐步缩小南北、东西经济差距。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崛起,要在“两个加强”上下功夫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崛起,内含的是更高的发展标准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部地区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两个加强”确定了“衔接”“融入”“支撑”的发展导向,明确了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的实践要求。
  一要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产业转移是现有市场分工体系在不同区域之间的重构。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因产业升级、用工成本上升等影响,推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走向,决定了中部地区特有的资源要素禀赋,在承接产业转移上能够形成更为突出的比较优势;发展程度也为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广阔的腾挪空间。立足中部发展实际、功能定位和产业特点,统筹发展和环境保护,确定一些重点承接的产业,既有利于发掘中部地区资源与产业优势,又能够推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聚焦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率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不同区域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和安全性,为逐步形成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统筹发展的合力,作出中部地区的贡献。
  二要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中部地区作为我国交通“大动脉”的枢纽,在逐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与京港澳及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建设和促进中部内陆地区省份交通运输“通江达海”的同时,必然出现以项目带动中部地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和物流网络新体系的建设,形成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进而促进中部区域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区域交通链、产业链、供应链的融会贯通,使中部地区的交通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为提升中部地区发展实力提供交通基础设施有力支撑。
  三要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中部省份在加强与北京、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协同合作的同时,要创新、完善区域间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区域间的交通便利性和信息流通效率,推动区域间省际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要特别注重中部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硬件和软件的互联互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内部融合互动、融通补充,加快形成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创新合力、产业合力、融通合力和区域联动合力。
  四要大力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集聚和集群联动发展已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中部地区都市圈间的协调联动,要在不断提升自身协同发展水平的过程中,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城市群、都市圈联动机制,努力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以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和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联动互进的发展格局。

抓住机遇、主动作为,以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的新作为,为服务和助推中部崛起战略取得新成效作出新贡献

  山西在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地位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对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发展的部署,对山西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既增强了山西凝聚发展合力、为中部崛起作出新贡献的信心与决心,也明确了抓住机遇、主动作为,为服务和助推中部崛起战略取得新成效作出山西新贡献的实践任务。
  为服务和助推中部崛起战略取得新成效作出新贡献,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把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推动中部崛起的要求落到实处。“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是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崛起的战略谋划。实现战略谋划的落地落实,既要加快山西转型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又要因地制宜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既要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布局优化,又要强化区域协同,推动区域战略融合;既构建产业备份系统,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又要肩负保证国家能源安全重担,为“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完成这样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系列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搞清楚为什么、怎么样“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问题,自觉把各项工作放到中部崛起战略中来定位、谋划、推进与落实。
  为服务和助推中部崛起战略取得新成效作出新贡献,必须结合山西实际,围绕实现“衔接”“融入”“支撑”的重点任务,在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上攻坚克难。要在突出我省区位优势、产业特点的基础上,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联动,以及如何精准对接京津冀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等深入探索,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围绕如何加快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打造“津海晋门、晋商冀港”出海新通道和服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构建“交通+物流+产业”运产贸一体化发展格局,重启新时代“晋商之路”,把内陆地区变成陆通地区;围绕如何建立健全与中部兄弟省份的省际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不断创新,提升区域合作的范围与水平。
  为服务和助推中部崛起战略取得新成效作出新贡献,必须化解影响“衔接”“融入”“支撑”的难点、堵点,为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创造条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以及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可能会面对诸如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通公共服务资源地域壁垒、增强法治保障,以及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等难点、堵点。只有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实践中,坚决扛牢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和重大改革事项落实,才能在破解难题、打通堵点中推动我省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和助推中部崛起战略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作者为山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山西省委党校教授)

(编辑:王宁 韩璐 责任编辑:白洁)
主管:阳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主办:阳泉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4120190003
晋公网安备14030302000113 晋ICP备0700445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晋)字第060号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桃北中路87号 电话:0353-6658025 邮编:045000
阳泉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阳泉新闻网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阳泉新闻网新浪微博